女子电竞,困在「公平」里
产业圈哥 / 15小时前 ECO电竞派

图片

图片

图片


文 / 阿克下


1968年3月,《纽约时报》记者玛莎·李尔在报道《第二次女权主义浪潮》中首次提出「女权主义浪潮」这个术语。这篇报道的重要意义在于,相比强调「形式平等」的前一次思潮,《第二次女权主义浪潮》将讨论推向了「实质平等」之上。


「实质平权」观点认为,在讨论平等权利问题时,不可拘泥于形式上的一致,要将歧视、边缘化、社会结构等一切客观不均因素,真实地考虑在内。因此《第二次女权主义浪潮》的发表,也被认为是现代女性平权,乃至一切平权运动进步的一个标志性事件。


图片

图源:纽约时报


但很遗憾,将近六十年过去,可供人类支配的权力在增加,可供人类分配的利益在增加,甚至人类的性别分类也在增加。但很多人——甚至包括许多女性在内——对性别平等的观念仍停留在1968年以前。


近年来在电竞领域性别议题的讨论很多,但由于平权观念的落后,这些讨论并没有为女性电竞带来实质性的进步——即便是在多方都在有意识地投入资源扶持女子电竞的当下,我们仍然无法否认,此时此刻的女子电竞仍旧是脆弱的。


歧视和刻板印象,一直是被用来解答一切性别问题的通用答案。有关女性电竞的争议话题往往被这两个词直接终结。思考停滞,最终沦为评理和断案。


但造就女性电竞如今状态的因素,远不止这么简单——甚至可能超乎你的想象。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女子电竞的脆弱性的一部分或许来自于人人追求的公平二字——当人们在一切场合沉迷于表面形式上的平权时,也自然忽略了群体的差异性和先天不足。


而对于女性电竞而言,这种被有意忽略差异的观念,才是最需要被拔除的病根。



Image

全球女子电竞,几乎由两个项目组成


2024年整年,你可以在海内外看到许多有关女子电竞的夸张报道。这些报道的基本逻辑通常是,女性玩家基数及占比正逐年提升,某某女子选手在XX场合与男子同台竞技。女子赛事在扩张,奖金池在增加,因此电子竞技的未来属于女性。


而就在这个月,海外电竞数据平台Esports Charts公布了一组有关女性电竞的数据。其中的一些内容,与上面的宣传口径几乎完全相悖。


图片


数据显示,在全球女子电竞赛事经历了连续增长后,在2024年迎来大幅下滑,其收视率同比下跌了26%;在平台数据记录的全年6700 场比赛中,女子赛事仅有几百场;在上百个电子竞技项目中,专门设有女性赛事的只有15个。其中,只有两个项目中女子赛事占比超10%,更多情况下,这个数字在5%以下。(数据来源Esports Charts)


2024年,无畏契约,决胜巅峰和CS2是女子电竞最发达的三个项目,它们几乎包办了2024年全球所有女子电竞赛事的场次。


而之所以将CS2排在此列,也仅仅是因为它拥有「世界第三好」的女子赛事。在2024年,女性赛事占全部CS2赛事的5.3%场次,奖金占比2.7%,观赛时长占比0.2%。


事实上,CS2与其它所有未被提及的电竞项目算在一起,仅贡献了不到10%的观赛量。


图片


也就是说,无畏契约和决胜巅峰两个项目,支撑了全球超过90%的女子电竞。这样的构成显然不够健康,尤其是在全球电竞行业整体在缩水,女子电竞收视断崖下滑的情况下。


有关全球女子电竞项目收视整体下滑,决胜巅峰赛事生态负责人吴健荣与我们分享了他对于女子电竞的一点洞察:女子电竞赛事的关注度,在某种程度上十分依赖大型国际赛事。


比如2023年的东南亚运动会,就提供了及其可观的峰值观赛量以及关注度。但在那以后,数据肉眼可见地回归平稳。而我们的观察也得出了类似的结论,几乎所有电竞项目都会在大型国际赛事上迎来收视峰值,但都没有女性项目这般如此依赖这样的事件。


基于上述的数据与分享基本可以断定,此时此刻的女性电竞,并没有被宣传的那么美好。



Image

谁在粉饰公平?


上面这些,是数据能够告诉你的事。但与此同时,故事又是怎么讲的呢?就像文章开头提到的那样,女子电竞的困境被有意无意地粉饰了。


《2024年,女子电竞爆炸式增长》

《女性玩家,改变电竞未来》

《XX项目,女性玩家数量碾压男性》

……


上面这些是有关女子电竞近年来多用的标题类型,在简中社区尤为常见。女性玩家能否真的改变电子竞技的未来尚未可知,但我们却能够看到女性电竞选手的当下,与上面的粉饰大相径庭。


在现实世界里,她们多数打着冠军奖金三位数的零散赛事,上着学,打着工,兼顾着直播才能自给自足——无论市场怎么变,长久以来多数非明星女性电竞选手的生活就是如此。这也是女子电竞起步晚,发展落后带来的无奈。


图片

图源:SKY Network。


先天营养不良,加上认知偏差最终导致了两件事。


第一,目前的女子电竞生态没法养活那么多人,因此一些个人,甚至俱某些乐部需要在选手包装过程中插入媚男元素,这也使得本就不被重视的女性电竞背上更多骂名。


另外,由于长期处于弱势状态,导致女性选手和女性电竞受众极度渴望(任何形式)的平等。


这种渴望有如实质,也让一些人看到了商机,他们把最表层的公平包装成商品兜售出去。具体体现,也就有了上面提到的,那些只可能存在互联网上和人们梦里的文章标题,以及更多在女性选手身上加入莫名其妙标签的俱乐部。


在上面两个结果中,前者暂且可以被认为一个弱势项目发展必须经历的阵痛,需要时间来修复。而后者则来自人为的扭曲,是我们更加需要正视的现实。


图片

五年前,全女子战队Vaevictis成了史上首支被逐出LCL联赛的队伍。


很难说在这其中,媒体或是某些俱乐部,谁的责任更大一些。


对这些廉价的形式平权和繁荣照单全收,潜台词是女子电竞的一切都无需改变。持续下去,女性选手只会被裹挟着扮演更多选手身份之外的角色——他们会告诉你,你是自由平等的,你想做什么都可以,没人可以约束你。


而当你屈服于这样所谓的公平之后,便在没人会认真看待你,认真对待女性电竞。


女性电竞真正崛起的过程,应该是一个追求实质平权的过程。要来到起点,首先需要抛弃被粉饰的形式平权,接受现实,大大方方的说出一句:


此时此刻的女子电竞就是不如男子电竞,但我们不想这样,我们需要改变。



Image

歧视的本质


在这一段落中,我们将讨论电子竞技与游戏领域歧视的本质,这将帮助我们更加接近女子电竞的真实困境。


电竞性别争端的话题,似乎总是能被一句「电子竞技,菜是原罪」终结讨论。但很少有人会去思考,低水平本身的原罪是什么。


在传统体育领域,类似的思考从未缺席。因此我们有了特奥会,残奥会。只有这样,WTA女运动员有才了产假,阿森纳女足能够拒绝月经羞耻,篮球才会被带到大凉山,独臂少年张家城有机会被人看到。


体育对于身体缺陷、心智挑战、生理不便的包容,其实就来源自对实质平权的认同,是对差异性的尊重。


图片

巴西女乒选手Bruna Alexandre在2024残奥会上。图源:IOC官网


其核心在于,依照事物的本质做出合理的差别对待。我们知道所有人的起点参差不齐,行进的路上所拥有的资源也不相同,但每个人都需要被尽可能地给与平等的机会,拥有类似的权利。


而在电子竞技和游戏上,则又是另一个故事。电子竞技受众对于低水平的容忍度已达负值,这当然也阻碍着女子电竞发展。主要原因,来自竞技类游戏的设计逻辑。


不同于传统体育运动,竞技类游戏玩家对自身水平提升的感知极不明显,依赖他人(对手)作为参照物,且正反馈阈值很高,极其容易获得挫败感。


比如一名篮球爱好者经过无数次投篮练习能够明显感知到自己命中率的提升,一名田径爱好者也可以通过训练来迫近之前的最佳成绩。把球丢到圈里是篮球发明之初的核心玩法,更高更快更强早在人类基因中。即便无法在赛场上取胜,训练本身仍带给他们很直接的获得感,因为这些提升可以被参与者自行验证,赢下比赛并不是必要参照物——这也是在胜负之外,体育运动最大的魅力所在。


而竞技类游戏的设计逻辑,通常是结果导向,因此类似上述的获得感则很难自行获取。在Moba类游戏中,补刀练习是枯燥的,在FPS游戏中,Aimlab这类练枪项目训练也是乏味的。但要获取好的结果,这些练习却又是但必不可少的。


图片

这项练习持续时间久了大脑会麻木,但肌肉记忆通常就诞生于这种麻木之中。图源:Aimlab


但玩家们的收获时刻从来不存在于这些训练过程中,而是在赢下比赛的那一刻。


没错,绝大多数竞技类游戏玩家对自身水平验证需要两样必要因素:胜利的结果,和败北的对手,成就感和挫败感的绝对值通常与游戏持续时间成正比。在这种情况下,游戏段位则是一些玩家主动选择背负的一个标签。


而在玩家长期训练,却无法获得成果检验,自认水平高于对手却输掉比赛的情况下,自然需要替罪羊来发泄挫败感。


因此,长久以来竞技类游戏中天生的弱势群体,在多数情况下被视为累赘的新手玩家和女性玩家,正在遭受系统性的歧视——这也是无数游戏厂商都在哭诉,难以吸引上述两类玩家的主要原因。本就在电竞领域弱势的女性群体在游戏中找不到安身之处,谈何成为选手呢?


图片

图源:ABC News


回到「菜是原罪」这个命题上来,这种电竞原罪论要分两面去看待。


好的一方面,它重视付出,强调因果,珍视体育竞技性所带来的荣誉属性。


但如果被极端地用作言论武器,那么这句话的潜台词就变成了「一切事物必须有价值,必须优秀才能被允许存在」,其实是长期被社会标准化教育的产物。


接受这种规训的人往往价值观单一,无时无刻不需要他人或外物去检验自身的合理性,自我认知与外部标准又出现了割裂,相对可悲。


如果从这个角度出发去理解,电竞歧视者们或许针对的不是女性本身,而是一切能够被他们贴上弱者标签的(比如新手)群体。因为相比于自身变得优秀,寻找一个明显逊于自己的他人做参照物是更有性价比的做法。


这就是竞技类游戏底层设计逻辑,和单一价值观所造就的,电子竞技歧视的本质。而要瓦解这种歧视,眼光或许要放在性别层面之外。



图片

厂商们的选择


那在这个基础上,如果将性别标签也抽离出来呢?这是否能够帮助女性选手避免一些歧视?


这样的做法能取得怎样的效果不得而知,但有人在做。


无畏契约VCT Game Changers赛事始于2021年,至今已走过第五个年头。而在严格意义上来说,这项赛事并非女性专属赛事,而是一项面向女性和其他边缘性别群体打造的电竞赛事。


在我们看来这是一项很有勇气的尝试。


图片

图源:Riot Games


正如上文所述,女性电竞面临的困境之一,是有人拒绝承认女性电竞面临的困境,兜售虚无的平权。而VCT Game Changers则直接越过了这一点,将女性、边缘性别这些标签抽离作他者,只留下了「弱势电竞选手群体」这一核心标签,给予她们一定程度的帮助与保护。


无畏契约工作室负责人,VCT Game Changers主要负责人Anna Donlon表示,女性和边缘性别群体需要更多的曝光度和机会,在应对游戏内的歧视挑战同时,我们也将在电竞领域有同样的作为。


事实上,VCT Game Changers也发生了一些在平权运动上的小插曲。


在2024年,性别认同为女性的变性人选手florescent以带领Shopify Rebellion拿下了VCT Game Changers的冠军。在获得MVP头衔的同时,Florescent也收获了来自Apeks战队的签约——这使得她成为了历史首位征战无畏契约冠军巡回赛的女性选手。


图片

图源:Apeks


当然,针对florescent变性人身份的争议和攻击也随之而来,攻击者中,也包括女性玩家。而就在发稿前的几个小时,florescent已经宣布将在2025年的剩余时间里休赛。原因是「一直在处理个人和家庭紧急情况」。


这个事件也体现出了现阶段电竞平权运动的局限性。对此我们的观点是,在电子竞技平权的讨论中,需要被抵制的只有歧视本身,而非特定的性别。


归根结底,谁穷,谁就是穷人。谁是穷人,谁就需要被帮助,就不要再给需要帮助的人分类了。


很明显,无畏契约的 VCT Game Changers就是从这一理念出发,第一方下场保护,给予女性(及边缘性别)选手一个空间。


而另一个女性电竞相对发达项目决胜巅峰(MLBB)则走了不同的方向。


在去年的沙特,决胜巅峰国际女子邀请赛(MLBB Women's Invitational 2024,MWI)成了电竞世界杯上唯一的女子赛事。在那时MLBB赛事生态负责人吴健荣告诉我们,他们正试图打通男女赛事生态,让两者互通。


Image

在EWC现场我们看到,沙特本土的女选手不仅化了妆,还做了十分精致的美甲。图片来源:沐瞳官方。


「在东南亚,尤其是在印尼,我们的一些女子战队已经在自己生态内达到了顶峰。在我们看来,需要给她们提供新的舞台。」吴健荣表示,「正因如此,我们决定在今年将两支女子战队整队将加入 Mobile Legends 发展联盟(MDL),参加 2024 年秋季第 10 赛季,与男性对手一起竞争。」


升入MDL的女子战队,仍将会以全女子阵容出赛。不会允许俱乐部为了成绩,而将这些女子队伍变为混编队。


而就在最近一次我们的交流中,吴健荣也分享了他有关女子电竞的发展逻辑。他更看重女子电竞自身长期发展与造血能力。吴健荣介绍,MLBB的女子电竞赛事在资源分配上通常采取与各地第三方合作,官方提供曝光与运营支持的模式。


「从品牌角度看,要以多元思维与第三方资源沟通,判断其是否愿长远孵化生态。」吴健荣介绍,「这几年有不少第三方看到了女子电竞的潜力,选择提前合作铺垫市场。」


当然,与第三方合作的模式也有一定的挑战。比如每个合作方都有各自的考量,实操阶段没法像办第一方赛事那样直接指挥合作伙伴,发展速度有限,需要针对不同的市场及合作伙伴制定截然不同的方案等。


关于这些问题,吴健荣说:「没关系,我们想要的是细水长流,因为现在的女子电竞就是这样的情况。」



图片

结语


女子电竞最主要的脆弱性还是来自于观念和认知的落后。


近几年我们看到了许多女子赛事,有的坚持下来了,更多的昙花一现。很多女子赛事、队伍的生命周期很短。退场之后,换个名字又回来了,周而复始。


关于这个现象,我咨询了一名国内从业人士。他的回答,解答了疑惑。


电竞高速增长时期,一些资本在男子电竞身上收获了一定回报,便把它作为标准,来期待如今的女子电竞。而当女子电竞没法在一样的周期收获同等的回报时,便失去信心离场。


资本这种不现实的期待,成了女子电竞的一个缩影。试问,怎样的项目能在这样的环境下成长起来呢。


回过头来看看,女子电竞都拥有些什么?


稀少的赛事,极低的收视率,与男子项目不成比例的奖金。


跑偏的媒体和俱乐部,出处存疑的女子电竞报告,别有用心的平权推销。


敌意的玩家群体,失去耐心的资本。


更关键的是,对于女子电竞有人过度贬低,有人过度吹嘘。至今为止,似乎从来都没建立过正确的认知,哪怕一次。


此时此刻,女子电竞最需要的,是厂商、媒体、玩家与资本共同放下虚伪的叙事与不切实际的期待,给女性选手一个公平的起点,一个不因性别标签而被放大或忽视的舞台。


或许在正确的认知被建立以后,女子电竞才能够称得上拥有未来。


注:文章中多次提到二次女权运动中的实质平权思想,这不代表我们对其完全认同。其中对苦难的理解和包容是有价值的部分,但对实质平权的滥用会成为如今人人厌恶的政治正确。


图片

图片

联系我们
  • 商务合作微信eco1202
  • 体育招聘合作微信ecoschh
  • 寻求报道微信tiyuchanyeco
合作/报道/咨询

微信 eco1202

info@ecospprts.cn